本论所述“狂人的越境之旅”,是指周树人在留学时期与“狂人”相遇到他创作《狂人日记》从而成为“鲁迅”的精神历程的某一侧面。是在前论所完成的“狂人精神史”背景的基础上,对从《摩罗诗力说》到《狂人日记》之间的叙述空白的一个补述。笔者认为,在这两者之间还缺乏有机关联的说明,而由文艺作品翻译、创作和批评所搭建的与周树人相伴并且互动的“狂人越境之旅”则刚好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精神衔接。本论呈现了周树人在这一历程当中遭遇“果戈里”和三种《狂人日记》的现场,呈现了“尼采”话语下的“高尔基”和“安特莱夫”,呈现了起始于“契诃夫”的“精神诱拐结构”,还呈现了“狂人美学”的如何确立乃至“明治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和创作实践意义,最后是周树人通过翻译所实现的超越跨语际意义的“狂人”之“境”的移植。《狂人日记》是“狂人越境”的精神抵达,也是三十七岁的周树人携同既往的新的一页的开始。
关键词:狂人日记 周树人 果戈里 高尔基 安特莱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