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彌勒變相(敦煌研究院稱之為「彌勒經變」)出現於隋代,承繼北朝的彌勒圖像傳統,描繪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菩薩。至唐代產生根本變化,出現巨幅壁畫,開始描繪以彌勒佛為主的彌勒下生經內容,其上面還描繪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這種形式一般被認為是結合上生和下生信仰而形成的。然而唐代彌勒變相的變遷尚未充分探討。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登基之後,敦煌彌勒變相又發生變化,畫中開始描繪須彌山而明確表示兜率天宮與娑婆世界的上下空間關係,描繪彌勒下生經的細節內容亦顯然增加。總之,武周時期出現完整的「彌勒下生經變」。此「彌勒下生經變」中的所有圖像都符合彌勒下生經經文,因此前輩學者均由宗教因素來找尋其圖像來源。但是,其中還包含難以視為來自於彌勒下生經的圖像。眾所周知,武則天在革唐為周的政治運動中標榜自己為下生彌勒,而就在此時出現了完整「彌勒下生經變」。本文擬討論其中含有武周革命以及武則天稱帝所帶來的世俗因素。